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理論專題
SEMINAR ON LEGAL THEORY 
開課學期
94-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課教師
葛祥林 
課號
NtlDev5221 
課程識別碼
341 U83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5,6(12:20~14:10) 
上課地點
國發204 
備註
法理學之傳統與後現代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屬於一個課程系列,該系列使得研究所之學生能夠多面地、深層地了解法理論及其在法學中之重要性。為此,學生一方面必須了解近兩百餘年西方主要國家之相關理論及其與各國司法(及憲政)實踐之互動,另一方面必須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有限資訊,使其能夠對於相關問題產生一種既具有充分資訊背景、又具有自行反省的觀點。
由於相關題材十分龐雜,所以不可能在一個學期內或在一個學年內予以充分地討論。故此,本課程將分為四個主題,並擬於四個學年各選擇一個學期來開設。本學期之第一主軸在於對照傳統法學與部分後現代法學者之理論體系,接續的主體包括:「法學中之結構主義:Luhmann、Foucault及Bobbio」、「批判哲學的法律觀:由Kirchheimer及Neumann至Habermas及其弟子」以及「二次大戰後法理學中之實證主義、分析哲學及適用主義」。
 

課程目標
為了能夠同時考慮到理論與實踐,本課程由各個理論架構出發,而後續考慮此理論架構於應用的層次之貢獻。在此所謂理論架構,係指法理學論述中被歸類為一學派之主要論點,即可以依賴書面資料;然而,若想要由本土之觀點來反省相關理論於應用層次之問題與貢獻,則必須仰賴學生對於理論及實踐之反省以及師在課堂上之互動。為了使相關反省能夠具體,所以期盼學生將試著依照司法院釋字及最高法院判決等案例等實務案例來思考相關問題。 
課程要求
本課程要求學生多面來參與,即(一)對於某特定理論架構提出口頭及書面報告,口頭報告之相關資料應於上課前三天經由e-mail傳達給全體修課同學。基於此,每位同學應於上客前考慮到一個能夠適用相關理論主張之案例以及一個藉此無法解答的問題。
有關本課程教材,除了每週所列之課程教材外,因本課程乃研究所之課程,能強調研究所教學與傳統大學之單向授課之不同;故原則上並非以固定教材為出發點。然而,為了使得學生能夠得到一初步印象,故在此提供少數幾篇相關文章;可是,學生必須瞭解到,除非另行索集相關資料,否則無法獲得有關若干議題之全面地、深刻地認知。期待學生能夠發現,看似靜態的思惟架構如何能夠在社會之實際運作中影響到處理事務的態度以及掌握問題的能力、層次與範圍。
必要時,除了相關一手資料以外,亦可參考相關二手文獻,並且以此予以驗證或比較學生由一手資料所得到之印象。可是,由於法理論大部分形成於西方國家,而台灣之社會及思想現實未必相同,所以學生絕對不能盲目地吸收相關文獻所表現的觀點。為了提升學生相關問題意識,所以在課程安排中特別對照相關理論體系之前輩及後學的著作和主張。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楊日然著〈緒論〉,《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3-32.
楊日然著〈法的概念〉,《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35-69.
楊日然著〈法的社會機能〉,《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73-90.
楊日然著〈法律的解釋與適用〉,《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93-153.
楊日然著〈法解釋學的性格與任務〉,《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157-196.
楊日然著〈法價值論〉,《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199-278.
楊日然著〈法價值論的實踐問題〉,《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頁281-314.
Terdiman, Richard,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to Bourdieu, Pierre, 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the Juridical Field, in: Mundy, Martha (ed.), Law and Anthropology, Dartmouth: Ashgate 2002, p. 109-117.
Bourdieu, Pierre, 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the Juridical Field — Introduction, in: Mundy, Martha (ed.), Law and Anthropology, Dartmouth: Ashgate (1987) 2002, p. 118-132.
Bourdieu, Pierre, 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the Juridical Field — Introduction, in: Mundy, Martha (ed.), Law and Anthropology, Dartmouth: Ashgate (1987) 2002, p. 132-157.
Bourdieu, Pierre, Codification, in: Pierre Bourdieu,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p. 76-86.
Pizzorno, Alessandro, On the Individualistic Theory of Social Order, in: Pierre Bourdieu, James S. Coleman (eds.),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1, p. 209-244.
Scheppele, Kim Lane, Law Without Accidents, in: Pierre Bourdieu, James S. Coleman (eds.),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1, p. 267-297.
Shepsle, Kenneth A., Discre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 Commitment, in: Pierre Bourdieu, James S. Coleman (eds.),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1, p. 245-265.
Israël, Liora, Usages Politiques du Droit et de la Justice. Les normes sociales de la Résistance. À propos d'un rapport de la Résistance judiciaire communiste, http://www.ihtp.cnrs.fr/dossier_justice/justice_israel.html
Benjamin, Walter, Zur Kritik der Gewalt, in: Walter Benjamin, Gesammelte Schriften II.1, Frankfurt/Main: Suhrkamp 1977, S. 179-203.
Benjamin, Walter, Critique of Violence, in: 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 I (1913-1926), Cambridge/Mass.: Belknap Press 1996, p. 236-252.
Derrida, Jacques, The Force of Law: The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 Part Two (b), in: Hayden, Patrick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Politics, New York etc.: Peter Lang 1999, p. 337-361.
Cornell, Drucilla, The Violence of the Masquerade: Law Dressed Up as Justice, in: Madison, Gary B. (ed.), Working through Derrida, Evanston/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77-93.
Kearney, Richard, Derrida’s Ethical Re-Turn, in: Madison, Gary B. (ed.), Working through Derrida, Evanston/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28-50.
Habermas, Jürgen,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in: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 1 (1995), in: Hayden, Patrick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Politics, New York etc.: Peter Lang 1999, p. 327-335.
Mathieu Deflem (ed.), Habermas, modernity and law, Lond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Michel Rosenfeld, Andrew Arato (eds.), Habermas on law and democracy: critical exchang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參語 
40% 
 
2. 
口頭報告 
30% 
 
3. 
學期(書面)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導論(一)傳統人文科學與後現代理論之互動 
第2週
3/02  導論(二)概要
.法理學的基本任務
.法理學的範圍與認知困境
 
第3週
3/09  法的概念
法的社會機能
 
第4週
3/16  法律的解釋與適用 
第5週
3/23  法解釋學的性格與任務 
第6週
3/30  法價值論 
第7週
4/06  法價值論的實踐問題 
第8週
4/13  檢討(一)楊然日老師法理學於理論及實踐等多層面之評價 
第9週
4/20  Bourdieu法理論之建構(一) 
第10週
4/27  Bourdieu法理論之建構(二) 
第11週
5/04  以Bourdieu為主之理論續造(一) 
第12週
5/11  以Bourdieu為主之理論續造(二) 
第13週
5/18  檢討(二)Bourdieu法律社會學與傳統法理學互動之可能性 
第14週
5/25  Derrida法理論之建構 
第15週
6/01  以Derrida為主之理論續造 
第16週
6/08  Habermas法理論之建構 
第17週
6/15  以Habermas為主之理論續造 
第18週
6/22  檢討(三)法理學在傳統與(後)現代之間 
第19週
6/29  NULL